【郭齊勇】重寫中國哲學通史聊包養網站的學術嘗試

深耕台日中小企業

重寫中國哲學通史的學術嘗試

作者:郭齊勇

來源:《孔子研討》2022年第1期

摘    要:武漢年夜學中國哲學研討團隊歷經十余年寫成10卷本《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又經過數年的編校,現在終于正式出書。這是我國今朝相對最周全、系統、完備的中國哲學通史。全書共10卷,此中8卷為斷代哲學史,涵蓋從先秦至現代的內容,又特別設置了少數平易近族哲學史、現代科學哲學史各一卷。作者包養站長團隊以高度的“文明自覺”與“文明自負”,以深摯的學養學識,答覆了“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闡明了中國哲學的“問題意包養一個月價錢甜心寶貝包養網識”和特點;運用經典詮釋的方式,重視“時代思潮”“范式”及其變遷。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1947年生,湖北武漢人,哲學博士,武漢年夜學國學院包養管道傳授,山東曾子研討院名譽院長,重要研討標的目的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

早先,江蘇國民出書社出書了由我主編的10卷本學術版《中國哲學通史》,這是我國今朝較為完備的一部年夜型中國哲學史。

 

編纂《中國哲學通史》的設法起于2006年,提議者是江蘇國民出書社的府建明編審,他當時任總編助理。我與府建明編審于2007年3月通過電子郵件反復商量,及與部門作者討論,初包養網單次步構成共識:本著自愿的原則,以武漢年夜學中哲史教研室教師及由此畢業多年的校友同仁作為基礎的作者隊伍;所著書的定位,乃年包養一個月價錢夜型、系列、學術版,而不是普通教材和普及讀物。嗣后,我們兩次在武年夜召開編寫任務會議,研討確定編寫本包養網ppt書的宗旨、方式、綱目及分工等問題。2008年開始寫作,到2018年前后最終脫稿,時光荏苒,一晃十包養網dcard多年過往了。拖得這么久,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2018年以后至今,以編校、印制任務為主,每卷都反復校對,至多有四個校次。

 

現在的規模有10卷,前8卷為斷代哲學史,后2卷分別為少數平易近族哲學卷與現代科學哲學卷。各卷及重要作者如下:先秦卷,郭齊勇著;秦漢卷,丁四新、龔建平著;魏晉南北朝卷,麻天祥、秦平、樂勝奎著;隋唐卷,龔雋、李年夜華、夏志前著;宋元卷,田文軍、文碧芳著;明代卷,丁為祥著;清代卷,吳根友著;現代卷,胡治洪著;少數平易近族哲學卷,蕭洪恩著;現代科學哲學卷,吾淳著。

 

在出書方面,江包養網ppt蘇國民出書社為本叢書爭取到了國家出書基金的補貼;江蘇國民出書社府建明總編自始至終為本叢書出書盡心盡力,該社的編輯團隊非常敬業並且很專業。

 

以下我談談編寫這套叢書的若干心得。

 

一、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特點安在?

 

關于中國有沒有哲學的追問,觸及中國哲學的符合法規性問題,曾經一度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國內外都有人對“中國哲學”這一提法表現懷疑,認為中國只要“思惟”而無“哲學”。究極地講,這觸及到“文明自覺”與“文明自負”的問題。中國有無哲學,起首觸及到對“哲學”的定義問題。我認為,“但凡思慮宇宙、社會、人生諸年夜問題,尋求年夜聰明的,都屬于哲學的范疇。”【1】所謂年夜問題,即何謂“天”、何謂“人”的問題。關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尊嚴與價值、人的安居樂業之道等等,都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康德曾經區分兩種哲學的概念,一種是宇宙性的,一種是學院式的。其宇宙性的哲學概念,即把哲學當作關乎一切知識與人類感性的基礎目標之關系的學問。這種定義把哲學視為人類為感性立法的學問,或視為人類根究終極價值的學問。這與儒家的“至善”觀念是契合的、相應的,用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話來說,即“為六合立心,為生平易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承平”(《張子語錄》)。

 

我們不僅認為有“中國哲學”或“中國有哲學”,並且確定“中國哲學”有其特質與優長,故我們強調“中國哲學”學科的正當性、自立性。可以說,時至本日,那種“靠依傍、移植、臨摹東方哲學或以東方哲學某家某派的理論與方式對中國哲包養心得學史料肆意地梳妝裝扮、削足適履的狀況已屬過往”【2】。

 

關于中國哲學的“問題”。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基礎關懷與問題,圍繞著天道、隧道與人性的關系而展開,或許抽繹為“道”,具體展開為道與人、道與物、道與言等。宋代以后,道的問題轉化為理或心的問題【3】。

 

我們早就剖析并歸納綜合過,中國哲學關注的若干問題或向度是:“一是人與至上神天、帝及天道,人與天然或祖宗神靈,即廣義的天人、神人關系問題;二是人與宇宙六合(或地)的關系,是宇宙論,尤其是宇宙天生論的問題,包含明天講的人與天然的關系;三是人與社會、人與人、自我與別人的關系,社會倫理關系問題;四是性與天道、身與心,心性格才的關系問題,正人人格與人物品鑒,修養的功夫論與境界論等;五是言象意之間的關系,象數思維,直覺體悟的問題;六是古今關系即社會歷史觀的問題。”【1】司馬遷曾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事實上除天人問題外,中國人尤重社會政治與歷史發展,關注并討論與古今相聯系的諸問題。這些都是中國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我看來,“與猶太—基督教式的創世論最年夜的分歧,在于中國沒有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天主”【1】。正如american漢學家牟復禮所說:“無需相信仰于感性之上,它強調倫理和社會事務上的感性,它的知識問題很少觸及那些無法用事理來闡明的崇奉。”【4】我們觀察中國的宇宙論,尤其凸起表現為天生論,這種觀念非分特別地表現為存有的連續性和有機性。中國人認為宇宙的各個部門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且宇宙的發展也不用依賴于任何內在氣力。中國哲學中有一個很是主要的氣論傳統,特別是關于宇宙自生、創生的觀念,這種觀念在傳統哲學的分歧學派那里基礎上都是存在的。這與東方哲學有極年夜分歧。東方哲學有更為鮮明的本體論、認識論取向,強調以知識為中間,表現為一種近乎概念游戲的思辨性特征,而中國哲學的“著重點是性命與德性。它的出發點或進路是敬天愛平易近的品德實踐,是踐仁成圣的品德實踐,是由這種實踐留意到‘生命天道相貫通’而開出的”【5】。可以看出,“這里沒有東方式的以神為中間的啟示宗教,有的是凡俗的活生生的人,在圣賢傳統下的人格修養與性命生涯的實踐,在現實中對性命意義的尋求”【6】。

 

在這樣獨特的問題意識與哲學問題下,中國哲學有許多獨特的范疇、觀念和論域,好比說天人關系論、群己關系論、修身治國論、天道生命論、心性論、功夫論與境界論、知行關系論、古今關系論、品德直覺、智性直觀等論說。

 

中國哲學有什么特點?在前賢探討的基礎上,我把中國哲學的精力與特點歸納綜合為以下七點:存有的連續與生機的天然、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創造改革、德性修養與內在超出、次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感性與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簡易精力【7】。

 

二、經典詮釋的方式學

 

對于上一輩與我們這一輩中外哲學史任務者來說,黑格爾與馬克思的“邏輯與歷史相分歧”的哲學史觀與方式論原則,是深刻到骨髓中而很難動搖的。當然,我們明天所強調的,與上世紀80年月所堅持的,側重面及水平等都有所分歧。過往是邏輯偏勝,明天我們更重歷史的樣態;過往喜歡畫邏輯圓圈,明天更喜歡爬梳歷史的細節。我在主編本套哲學通史時,在堅持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條件下,有興趣識地盼望列位作者重視歷史的細枝末節處,并對此往做深刻考核。沒有生動豐富多樣的歷史資料,憑什么抽繹出相應的邏輯?當然,反過來,沒有邏輯線條,只是堆砌的包養app資料,又若何梳理出史論統一的哲學史?

 

我們強調對第一手原始資料的爬梳詮釋,對已有重要研討結果的消化、揚棄,充足接收百年來、特別是近70年來發現的新資料和研討的新結果、新方式,同時強調要有本身的創新洞見,做到既扎實厚重,又見解卓特,力圖衝破傳統的中國哲學史的寫作框架。

 

30多年來,哲學界風行的是中國經典詮釋的方式學,這已成為新的主流的中國哲學史方式學,也是本書重要的方式學。

 

例如,本書《秦漢卷》的作者留意到,馬王堆帛書《易傳》中《要》篇具有很是主要的文獻與思惟價值,因為它彰顯了孔子在《周易》解釋學上的主要貢獻。孔子在《要》篇中提出的“以德知易”或“以德占易”等解釋觀念,恰是他總結年齡末期以德解占等人文主義解釋路徑的結晶。“‘我觀其德義耳’,這個觀點是孔子對《周易》解釋學作出的嚴重貢獻”【8】。這意味著中國解釋學的傳統淵源有自,且獨具特點。作者又留意到,在漢易解釋學中,象征主義占據了主導位置。《周易》解釋的象征化,便是執行“象思維”的結果。易學的“象思維”,即以“萬物唯象”的預設為條件,通過爻象、卦象對宇宙做出整體性的懂得與詮釋。“象思維”在漢末易學中獲得了最充足的運用。

 

在關于經典詮釋的書寫中,我們特包養網心得別關注“時代思潮”。受梁啟超師長教師“時代思潮”理論以及此后學者們相關研討的啟發,我們對此有充足的自覺,而各卷的作者也都捉住了這一關鍵。既然是“時代思潮”,天然有其主流、旁支等復雜系統的演進,以及緣起、萌發、飛騰、延展、平復、余韻等一系列階段。好比,魏晉玄學作為時代思潮,其主流位置,一方面表現為自漢末至東晉時期不斷有偉年夜的玄學家涌現,推動著玄學持續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嚴重學術價值的理論結果,代表了這個時代思惟文明的最強音;另一方面還體現在玄學的影響力逐漸輻射開來,不僅深入地塑造著這一時期的精力氣質與社會風尚,並且在相當年夜的水平上影響了本時期的道教、釋教以及儒學,促進了玄學化的道教、玄學化的釋教和玄學化的儒學的陸續涌現。這些原因配合構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豐富而絢爛的哲學思惟圖景。

 

作者們同時也強調體制、傳統與“時代思潮”的交互感化。例如,本書《明代卷》的作者認為:思惟的主體起首是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所謂思惟也起首是個體的思惟,或許說是構成于個體而為社會群體所接收、所認同的思惟。但個體又生涯于必定的時代,所以時代與社會的結構與特點也必定會在其思惟中打上烙印。那么,一切這些社會歷史方面的條件又將若何感化于思惟主體呢?或許說時代思潮、社會歷史條件與個體思惟的構成之間畢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這也應當是哲學史所必須討論的問題。

 

在對經典詮釋的哲學史敘述中,作者們捉住“范式”及其轉換、變遷,進而深刻闡發。

 

普通認為,漢代哲學確立了“經學”的表達范式,此中《年齡》公羊學、《洪范》五行學和易學的成績最為凸起。《秦漢卷》的書寫表白,漢代所開創的“經學”范式,對于明天我們中國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仍具有很年夜啟示價值。本書《魏晉南北朝卷》的作者認為,任何詮釋活動都有其兩面性,這對于深受孔子“述而不作”觀念影響的儒家經典注疏傳統而言尤其明顯:一方面,由于經學家起首要確定經典中保留著圣人的“微言年夜義”,經典詮釋以提醒與還原經典中的“微言年夜義”為鵠的,是以經典解釋也就具有了封閉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圣人的“微言年夜義”往往表達得很是隱晦、奧妙,客觀上形成清楚釋者對“為經之旨”“必當之理”的掌握存在差異,因此經典解釋又具有了開放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經典詮釋存在封閉性與開放性之間的張力。恰是在這種封閉與開放的兩面性的張力之中,中國傳統的經典解釋學在中國思惟史、哲學史上開辟了屬包養平台于本身的一片六合,詮釋經典也天然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哲學活動。晉代經學家范寧的《年齡穀梁傳集解》作為一部詮釋《年齡》、解讀《穀梁》的佳作,就同時兼具這樣的兩面性。范寧探討了“經”與“義”的關系,提出“經以必當為理”的解釋原則。在這種原則包養ptt下,經典自己并不是解釋所要探尋的終極目標,解釋關注的恰好是經典背后的那個“義”。是以,中國古典經學強調并重視“凡例”,這一取向并非完整從掌握“事”的便利的角度考慮,此中更蘊涵著經學家對“義”“例”關系的深入懂得。也就是說,經學家們所重視的并不是那些嚴整而精妙的“凡”“例”,而是潛躲于這些凡例背后的“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經典的“意義”存在兩個分歧的層次:起首是文本之“意”,其次則是文外之“義”。所以,“事”—“例”—“義”的奧妙互動構成了一種頗具特點和創造性的解釋學循環,成為傳統經典解釋學的主要范式。

 

三、本書的學術貢獻

 

包養條件

本書是多人一起配合的集體結果。個性凸現的人文學結果采用集體、團隊一起配合的方法,已經很不時髦,常為人所詬病。但我認為,像這樣年夜型的、非一人一時所能完成的人文學結果依然需求多人一起配合。這當然需求協調,包養感情使全書的基礎觀點和評價年夜體堅持相對分歧。

 

我們在最後啟動時就在作者編寫會議上確定:在全書年夜體分歧的基礎上,鼓勵各卷作者發揮特有的聰明和學術優勢,堅持觀點和評價的個包養網比較性,以體現各卷的相對獨立性。各卷作者本身往掌握全卷,各章詳略可以不均,有獨見的可以多闡發。我們鼓勵分歧的學術觀點,不強求統一。如關于明清之際與清代學術的思惟定位,本書就并存兩種見解:一種認為是理學余緒,一種認為是后理學思潮。當然,這兩種包養心得見解也不是絕對對立的,各卷本身有其內在邏輯理路,都能自洽自圓。

 

在本書出書之前,我國學界尚沒有周全系統的中國哲學通史。侯外廬師長教師主編的是《中國思惟史》而不是哲學史,沒有續完;任繼愈師長教師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因種種緣由也沒有續完。本書是從先秦至現代相對完備的中國哲學通史,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難以有同類的新結果可以代替。

 

本書特別重視第一手史料的爬梳,包括對新出土的簡帛資料及其研討結果的重視。《先秦卷》有專章討論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的思惟,《秦漢卷》運用了新出土的簡書與帛書資料。這也體現了作者對楚地簡帛研討新結果的重視。

 

包養網心得書的作者對中國哲學史上主要的思潮、門戶、人物、著作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歷史文明的親密關聯有深度懂得,并通過提煉的工夫,包養女人把關注度聚焦于哲學問題、命題與范疇。

 

本書對中國哲學史上每一斷代的時代特征與時代思潮、主要門戶、學術特點做了深刻研討。例如《魏晉南北朝卷》對作為時代思潮的玄學思潮及當包養意思時的儒、道、佛學及其關系做了細致的包養網車馬費考核,《宋元卷》對道學(理學)思潮及發展過程做了詳實的梳理,并指出其特點。《明代卷》指出,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岑嶺,但在宋明之間,又存在著“得君行道”與“覺平易近行道”的分歧尋求。之所以會構成這一差別,重要是由宋明兩代分歧的政治生態形成的。

 

本書列位作者都有個案研討基礎,在此基礎上對本卷哲學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做了深刻的評析和闡釋。我在甄選各包養感情卷重要作者時,充足考核了作者對本卷典范人物所做個案及斷代研討的基礎,特請各作者在原有基礎上更上層樓。

 

本書對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問題、概念、范疇、命題及其演變史,做了有深度的發掘和摸索,并提出了新的見解。

 

如《現代科學哲學卷》認為,在現代相關的科學與哲學思惟中,已經逐漸構成了若干個概念群或概念聚集,這包含陰陽、五行觀念與概念的聚集;象、類、數觀念與概念的聚集;陰陽、五行觀念和概念與象、類、數觀念和概念的聚集;陰陽、氣觀念與概念的聚集;天人、因、宜、地、時觀念與概念的聚集;天道、道、天數、數觀念與概念的聚集。毫無疑問,“以上概念系統包含其聚集關系是具有嚴重范式意義的,其將對以后的科學及相關哲學思惟產生深入且深遠的影響”【9】。年齡戰國時期是中國現代科學與哲學范式的確立時期,同時也是科學或知識活動為哲學思惟供給主要觀念、概念以及思維和方式的主要時期,是以考核或清楚這一時期的科學佈景,對于認識哲學的特徵來說就顯得尤為主要。

 

本書重視對此前及當代中哲史學術結果的關注、借鑒與晉陞。

 

例如《宋元卷》考論宋、元哲學,既留意掌握宋、元哲學演生發展的時代條件、思惟趣向、學術淵源與理論尋求,也留意清算宋、元哲學演生發展的歷史脈絡與邏輯線索;既留意以中國哲學的傳統概念、范疇來歸納綜合宋、元哲學的思惟內容與理論系統,也留意從本體、工夫,或發展、知識、價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學的理論得掉。在這種考論與辨析中,作者既留意借鑒已有的宋、元哲學研討結果,尤其是“五四”以來宋、元哲學的研討結果,又留意凸顯本身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宋、元哲學經典的考論詮釋,以及本身對宋、元哲學理論價值的懂得評斷。在繼承以往結果、總結得掉的基礎上,“關注時代的變遷與學術方式的更換新的資料,不斷地完美在哲學史范圍之內研討宋元道學的方式系統,推進宋元哲學研討”【10】。

 

《清包養平台代卷》強調“后理學時代”的問題意識及其轉化。作者定義“后理學時代”,“便是以廣義的理學(包含氣學與心學)為理論批評與改革對象的時代”。其“哲學問題意識均來自行處理學時代,但他們對理學時代的諸命題進行了理論的改革,或從反命題的包養意思角度從頭闡述理學時代的問題”【11】。作者認為,清初哲學在哲學性質上屬于“后理學時代”的哲學,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哲學思惟,基礎上是以宋明哲學批評者的姿態出現的,他們的哲學命題、范疇概念重要來自于宋明理學,但往往是以反命題的情勢出現的,有些范疇、概念的具體規定與內涵是分歧的,甚至是相反的。作者認為,乾嘉時代的哲學以道論為其形上學,以“人文實證主義”為其方式論,經學家戴震與史學家章學誠是該時代哲學的兩面旗幟。戴震開創了中國古典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章學誠開創了歷史文明哲學學派。“后戴震時代”的哲學努力于鍛造哲學思慮的語文學(Philology)東西,在哲學思慮的規模與深度方面反而有所弱化。這里提出的“人文實證主義”方式論,是作者的創新。

 

本書《少數平易近族哲學卷》對我國各平易近族哲學的多樣性做了初步探討,旨在豐富我們對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哲學位置的認識。中國各少數平易近族哲學和漢族哲學一樣,呈現了獨具特點的哲學思維,這些哲學思維顯然是中國哲學史的主要組成部門,而絕不應被排擠在中國哲學史之外。是以,在哲學史的編纂中,特別是在中國哲學通史的編寫中,天然須將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哲學納進視野,自覺將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哲學納進到中國哲學史的論述范圍中來。鑒于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哲學的特別性,本書特別論述了中國少數平易近族的宗教哲學,此中包含原始宗教及其哲學觀念、中國化的伊斯蘭教哲學、中國躲傳釋教哲學與因明哲學等。在此基礎上,特別闡明了中國少數平易近族的哲學文明選擇,并對壯族、土家族、傣族、彝族、苗族等平易近族哲學進行了具體探討。本卷還根據全球性現代化理論的哲學史方式論包養網dcard意義,闡明了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哲學的近現代轉型,基礎精力是探討全球變局中的中國少數平易近族近現代哲學,剖析了中國少數平易近族近現代哲學的歷史進程,并分疏了此中的問題與思潮,對其現代轉型進行了個案剖析,剖解了壯族、回族、滿族、白族等平易近族的近現代哲學轉型。

 

本書對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若干問題作了闡述。中國現代知識或科學向度與哲學的關系一向是中國哲學史研討中的單薄環節,絕年夜部門著作對于哲學思慮中所觸及的科學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知識或科學活動中的哲學認識或關心同樣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書彌補了這一缺掉。

 

《現代卷》研討了在“三千年未有之年夜變局”的時代佈景下,哲學家們對于強勢的現代東方文明和式微的中國傳統文明所作的深邃深摯思慮、穩重取舍和特別建構,以及采取不受拘束主義、文明守舊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分歧立場的哲學思惟家之間具有深遠啟迪意義的思惟論爭,由此凸顯了這一時段哲學思惟承上啟下的歷史位置,展現了中國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化歷程,為當代哲學的發展供給了可資借鑒的思惟資源,在必定水平上揭橥了中國文明思惟的應然走向。

 

我們的初志是承前啟后,能代表現時代中國哲學史的最高研討程度。這個目標未必能夠達到,若本套哲學通史對深刻發掘、探討中國哲學的任務能有必定的推進,則幸甚。

 

注釋
 
1 郭齊勇:《包養網評價中國哲學:問題、特質與方式》,《中國哲學史》2018年第1期,第32,32,33頁。
 
2 郭齊勇:《改造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光亮日報》2018年12月10日第15版。
 
包養價格ptt參見郭齊勇:《中國哲學:問題、特質與方式》,第32包養甜心頁。
 
4 [美]牟復禮:《中國思惟之淵源》,王立剛譯,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25頁。
 
5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97年,第10頁。
 
6 郭齊勇:《中國哲學:問題、特質與方式》,第33頁。
 
7 參見郭齊勇:《中國哲學通史·先秦卷》,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21年,第10-19頁。
 
8 丁四新、龔建平:《中國哲學通史·秦漢卷》,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21年,第260頁。
 
9 吾淳:《中國哲學通史·現代科學哲學卷》,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21年,第20頁。
 
1包養網站0 田文軍、文碧芳等:《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21年,第44頁。
 
1包養行情1 吳根友:《中國哲學通史·清代卷》,南京:江蘇國民包養情婦出書社,2021年,第5頁。